保健品市场的“诳老”陷阱

《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 鲁伟 | 文  

2016年10月18日 10:53  

本文10357字,约15分钟

不少保健品公司存在夸大疗效的情况,但往往是通过口头宣传或开会的形式,很少留下有效证据,这让监管部门遭遇执法难的尴尬,导致只有少数案情重大、影响恶劣的诈骗案才最终被司法机关查处

7月,在辽宁沈阳健晖君悦酒店的一场保健品会议营销(下称会销)现场,一位“医疗专家”在一杯装有敌敌畏农药和大米的杯子里丢入一粒蜂胶,水一下变清了。“专家”称该蜂胶是一种“神药”,顿时吸引众多现场围观的老人抢购。

热烈的现场气氛、煽动性的语言、“神奇”的试验、“资深专家”的论断……种种元素交融在一起,合力推动着老人去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