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激励机制搞对:诺奖得主学问与百姓日常生活

《财经》杂志 顾昕 | 文  

2016年10月18日 10:53  

本文6286字,约9分钟

两年前梯若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际,认为完全契约理论压倒不完全契约理论之论,完全是皮相。现在来看,不完全契约理论更具有开放性,可以为更多问题的探究开辟空间

哈佛大学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m),因契约理论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特与霍姆斯特罗姆的的论文和著作满是数学公式,似不食人间烟火。然而,他们的研究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契约理论”这几个字,自然令人想起合同与公司。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与合同,甚至与公司打上交道。可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既不是合同订立攻略,也不是公司管理宝典,而是旨在探究在何种条件下契约能够得到最优订立和最优执行的学问。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