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沪港通发布的两年后,投资者期盼已久的深港通即将面世。
深港通的开通进一步加强了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关联。海外投资者可以透过深港通交易数百只在深圳上市的中国A股标的,而国内投资者也可以交易100多只在香港上市的中小盘股票标的。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投资者关注度高 初始多持观望态度
回顾沪港通启动初期,A股曾在2014年底及2015年初急剧上涨, 而港股股价只呈现了缓慢上涨,因此内地投资者起初并没有被港股的低估值吸引,没有将资金大量投入港股市场。
随后,内地投资者开始推测两地市场之间的巨大估值差距,认为香港股市会在A股大涨后追涨。
基于这种推测,内地投资者于2015年春天大举进入港股市场,将港股股价在一个月内推高了20%。然而这种状况未能持续。随着A股市场在2015年夏季的回调,港股也同步下跌,未能提供任何避风港的作用。由此,内地投资者对投机炒作港股的兴趣迅速下降。
而今年,随着人民币的贬值,内地金融机构和高净值人士越来越青睐以港元计价的股票,全球低利率环境也促使他们通过沪港通购买高股息的港股,因此今年南向交易明显增加。
从沪港通的经验来看,虽然投资者的关注度很高,但大多数人会选择先观望而非立刻大刀阔斧地进入新的投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沪港通的总体使用量逐渐增加。
我预计,深港通启动后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此外,深港通将对内地投资者开放包括恒生小型股指数成分股在内的股票,市值超过50亿港元,投机欲望和人民币贬值将会是推动深港通南向交易的主要因素。
投资者须留意两地市场之间的差异
目前,内地投资者对深港通的初始兴趣很高,但涉足之前,投资者须考虑两地市场之前存在的巨大差异:首先,A股市场历史相对较短,尚不成熟,其80%的交易量来自于散户。散户的投资决策也以消息和概念为主,并不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估值,因此一旦某一话题火爆起来,相关联的股票价格随之被炒高。
而港股市场已趋于成熟,更加制度化,这一现象很少出现。港股一半的交易量来自于外国投资者,其中以基金公司或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更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能力,且更倾向于价值投资。
其次,内地投资者通常对股票交易采取短期投机态度,将股票投资看做为期几周甚至几天的赌博。他们往往喜欢股价涨跌剧烈的股票,因此A股市场中小盘股的估值一般超出大盘股很多。相反,投资港股市场的外国机构投资者青睐股价较稳、实力雄厚的公司,因此中小盘股估值一般低于大盘股。
随着深港通的启动,内地投资者可能将目光转向估值极具吸引力的香港小盘股。
A股小盘股的市盈率通常达到几十倍,而香港小盘股的市盈率一般只有十几倍,比A股便宜很多。然而,若内地投资者不考虑港股市场的差异性,用投资A股的方式通过深港通进入港股市场,则很可能会交昂贵的学费。
港股波动性可能增加 但不会持续
深港通的开通将吸引资金南下,但能否为港股带来一波上涨行情还难下结论。
一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的交易量总和还不足以控制港股市场。港股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外国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预期。当他们看好中国时,大量国际资金会流入港股市场,港股的表现会超出A股。而当他们看空中国时,大量国际资金会流出港股市场,即使有少量内地资金入市,也难以推高港股价格。
另一方面,南下资金又具有很强的波动性。由于内地投资者善变的交易偏好和交易行为,港股可能会突然在短时间内被迅速增多的南下“热钱”推高,造成市况波动。但这种波动性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至于未来将有多少内地资金会通过沪港通及深港通进入香港股市,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股市场的表现。
今年一线城市房价大涨,近期以高价卖掉房产的投资者面临一个问题:从房市出来的钱该往哪里放?在政府控制房市、银行存款利率仍然很低的情况下,一旦有利好消息出现,一大部分内地资金便很可能又回到A股市场,推高A股价格。若A股市场大涨,港股即使有港元计价的优点,也很难吸引内地资金。反之,若A股市场萎靡不振,港股的吸引力就会凸显,吸引更多内地资金南下。
全新投资机遇和风险
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中国A股市场是仅次于美国股市的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场。
此前,外国金融机构要买卖A股须先申请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但QFII的申请过程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使投资A股变得容易很多,并且沪港通和深港通总共涵盖的A股标的意味着,80%的中国内地市值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鉴于调研的难度,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有限,故使用沪港通和深港通的人群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此外,这些境外机构投资者现在得以购买许多在港股市场缺少的中国股票标的,其中以消费品、医疗和科技类板块为主,对他们而言极具吸引力。
然而,A股市场又有波动性高及流动性不稳定的特点,这又使得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时小心翼翼。
以沪港通为例,一些外国机构曾透过沪港通购买A股,然而他们很快便发现自己对A股市场不适应:首先,A股波动性太大。在沪港通推出后的六个月内,A股曾出现超过100%的涨幅,随后在2015年夏季又遭遇超过40%的跌幅;此外,流动性不稳定对于外国机构投资者而言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A股上市公司可以因多种原因自愿暂停股票交易,停牌时间可能超过几个月。
在2015年夏季的跌浪中,曾有上千只A股因停牌或跌停等原因无法交易,这让想要退出头寸的境外投资者束手无策。若客户申请赎回基金,则基金必须当天卖出股票,而不能停止客户的申请。
因此缺乏流动性对于海外基金而言是一大难题。沪港通的经历令外国机构投资者意识到A股个股有无法交易的风险,由此,沪港通北向交易量在2015年下半年迅速萎缩。
2016年初,中国监管机构加强了对A股停牌的管理,因此近期北向交易活动有缓慢改善。然而,想要吸引更多国际资金进入A股市场,中国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涨停跌停的机制,以确保市场动荡期间的股票流动性。目前,仍有200多只A股停牌不可交易,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外国机构对进入A股市场仍将保持谨慎。
此外,深港通虽然对外国投资者开放数百只A股标的,但深圳上市股票的估值却远远高于香港和上海。
以科技类公司为例,深圳上市的科技公司估值可能是香港类似行业股票估值的两倍。某些高科技公司的市盈率甚至达到几百倍,这对于倾向价值投资的外国机构而言难以接受。因此,外国机构投资者通过深港通购买深市A股时会有高度选择性,具有良好增长前景和合理估值的大公司将成为首选。
举例而言,外国机构投资者目前青睐白酒行业,可能会通过深港通购买深圳上市的白酒企业,但这些公司并不受一般内地散户青睐,估值相对较低。而白酒行业经过几年调整基本面得以改善,公司盈利情况好转,且港股市场没有白酒类公司的标的,因此这一板块对外资具吸引力。此外,中药类股票也是港股市场稀缺的标的。
深港通的开通具长远意义
深港通的开通进一步增加了A股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的机会。海外大部分基金和客户投资组合都以MSCI的指数为基准,一旦中国A股被纳入MSCI基准指数中,国际金融机构和共同基金将不得不开始购买中国A股。
深港通进一步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可交易的中国A股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了A股被纳入MSCI指数的机会。
鉴于以上考虑,深港通的初始阶段不会带来大量外国资金的流入以推高A股价格。然而,我们不能排除内地投资者以深港通为契机购买A股的可能性。若再有经济企稳的利好消息,A股价格可能会被推高,类似沪港通后的A股牛市有可能重演。但在政府加强了对股市杠杆的管理后,今后即使出现牛市,也应该会较上一次更平稳。
目前,国际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投资占比只有2%左右,相比之下,国际投资者在香港股票市场的投资占比将近五成,而在很多其他国家的股市占比也有两至三成。
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投资占比会逐渐增加,中国A股市场会更加国际化,也会随之日趋成熟。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作者为GAM基金经理,编辑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