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G廖天舒: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 | 管理进化论 Vol 16

2023年01月06日 13:32  

编者按

“管理进化论”栏目系列旨在探寻在中国土地上深耕的企业管理进化的基因密码,为在变局中感到迷茫的人们提供管理灵感。每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对话一位企业管理者/管理学界领袖,聆听他们如何将管理理论和现代智慧融会贯通。


改革开放40多来年,中国企业受到国家支持、政策推动和市场红利的共同影响,始终在突破中萌芽、生长,也在发展的大潮中成熟、壮大。而眼下,商业世界被一股新的变化风暴侵袭,它迅猛而前所未有,更动摇着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商业底层逻辑。

风暴之下,依附于实体经济、致力协助加速商业进程的战略咨询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化。作为企业的战略“舵手”,它们必须要比企业看的更远一步,创造全新的赋能企业方式,才能在这一场商业巨变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本期我们对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中国区主席、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廖天舒。这位奋斗在咨询行业25年,经验丰富的管理者认为,任何行业都商机无限,企业能否打造出源源不断的韧性与活力,才是决定其是否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HBRC:您有无推崇的经典管理理论或崇敬的管理大师?您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廖天舒:我最推崇的一位具有洞见,充满智慧的管理大师就是BCG的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他的许多理论都是在5、60年前创造的,比如著名的波士顿矩阵、经验曲线、三四规则等等。但直到今天,这些理论仍然适用,且在很多MBA课程中被传授。

比如经验曲线,就是他在70年代提出的一个轰动一时的理论。这个理论阐述了企业中不同业务的周期:一开始的成长型业务为问号,之后变成一个成长和盈利性都很好的业务,成为明星。再往后发展,业务的成长性不再了,它就变成了现金牛。最后成长和盈利都失去,这个业务就成了要被淘汰的“瘦狗”。即使在商业环境发生剧变的今天,这个理论依然成立,只不过其中的业务周期加快了很多。例如现金牛业务的生命周期可能会更短,而针对瘦狗型业务,企业不得不壮士断腕,更坚决和果断地把它抛开。

布鲁斯·亨德森的另一大贡献体现在他对BCG的内部管理理念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全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中,只有BCG一家不是用创始人的名字来命名的。这是因为布鲁斯·亨德森不希望BCG永远带着他的光环发展下去。当初,他将自己的股份都无偿赠与了BCG的合伙人。而如今,BCG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还采用合伙人一人一票来决定企业治理的大型咨询公司。作为合伙人,我们并不把自己看作公司的拥有者,而是公司的守护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承实现公司的长青,把公司一代代传给更年轻的合伙人们。

HBRC:根据您从业25年来的观察,身处中国的企业多年来在管理中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廖天舒: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企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紧扣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前进着。我看到的最大变化有两点:一是今天的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二是粗放型经营的时代已经过去,大水漫灌、水涨船高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的企业拼的是两件事:韧性和活力。韧性指的是精益管理,如何降本增效,以及提升供应链和消费者层面的布局,这是发展的主旋律;活力指如何让企业成为赋能的中心,组建优秀的人才梯队,以及更好地激发员工和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韧性和活力是当今判断企业是否能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

BCG本身的管理模式也随着时代在发生变化。在创始之初,协助企业制定战略方向是我们的DNA。但在今天,这部分的工作只占到我们总体业务的不到20%。BCG的角色已经从客户企业的thought partner(理念伙伴)变身至transformation partner(转型伙伴)。在协助企业化繁为简、找到方向之外,更多的是伴随企业一起推动转型的快速发生。过去的转型可能是10年一遇,但在今天的环境中,企业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转型的主旋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在数字化转型上,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深水期;而绿色转型还方兴未艾。BCG希望在这两个方面与企业共同成长,协助企业共同发力。

HBRC:从多年咨询工作中,您总结出能够基业长青的公司有什么样的特点?

廖天舒:基业长青的公司,正是具备我刚才说的韧性和活力两个特征。首先在业务方面,企业必须不断打造自己的韧性,同时还要不断追求成长和盈利性,在业务组合中不断做出取舍。这一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就是聚焦组织和人才的活力。比如在集团中心不断推动从单核到多核的迭代,以及关注如何能用最合适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和培养。这不仅是组织的内核,也是企业呈现活力的源泉。

HBRC:跟国外企业相比,如今中国企业的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何?在哪些行业存在更多机遇?

廖天舒:最新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中国企业上榜的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这是十分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件事。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满足几个要求:一是市场领导力,也就是所谓的“江湖地位”和规模;二是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即盈利的能力;第三是专业掌控力,指在细分市场中,你是否是头部,还是“捡鸡毛,凑掸子”,只是把自己凑的看上去规模很大;第四是企业的生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最后一个是社会影响力,指企业是否在ESG方面有可圈可点的表现。

通过过去40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在规模上已经很成气候。但如果与其他世界500强企业相比,中国上榜企业在盈利性上还是相对落后,在结构上失衡:其他上榜企业更多是偏科技、医药、消费和娱乐等行业,但我们的结构仍然集中在偏传统的能源、制造和贸易行业。且我们能在细分领域中做冠军的企业数量仍然少于其他国家。在ESG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我们更是刚刚起步,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是未来企业要发展的方向。

我认为,没有夕阳的板块,只有夕阳的企业。每个板块都都存在着很多机遇,只不过业务经历了从“水涨船高”到细分市场,局部繁荣的快速迭代。比如目前中国的消费端就存在许都机会,每年都上千万家庭进入中产赛道,他们有着很大的消费潜力;健康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行业。随着我国向老龄化趋势发展,更多人把健康提到了自己的议程上来;科技能源的转型中更是有着很多未开发的领域等待探索。所以我相信,只要用心经营,每个行业都是商机无限的。

HBRC:作为成功的女性管理者,您如何看待自己在职场中的身份?您会给希望在职场中大展拳脚的年轻女性什么样的建议?

廖天舒:首先,我认为中国的土壤其实是非常适合女性从业者和领导者“绽放”的舞台。从宏观数据来看,不管是每年的大学、研究生毕业生,还是从业人数,中国女性真正做到了撑起了职场的“半壁江山”。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的“心、头、手”。心就是同理心;头是思考;手是指促进执行。女性的“头”和”手”一点都不比男性差,在心方面还更占优势,因为作为女性我们天生更有同理心,更善于聆听。所以我认为,女性完全可以充分在职场中发挥潜力。过去我们夸奖女性,会称赞她为“花木兰”,但我自己倒不是很认同这种文化。因为花木兰是女扮男装,穿起铠甲替父从军。到了今天,年轻的女性完全可以丢掉这种包袱,不用再穿起铠甲,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一样在职场中厮杀。我们完全可以做回自己,掌握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和节奏。

对年轻的女性职场人,我有三点建议:首先,珍惜每一个机会,踏实做好每一件事,这是事业进步的重要基础;其次,掌握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把我自己的职业“方向盘”,才能去往自己想去的地方;最后,做自己喜欢和有热情的事,这可以让你的事业事半功倍。

# 下期预告 #

 傅  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教授

中文EMBA学术主任

2023年1月10日周二19:30

更多相关评论